竹笋

双手合十

美学摘抄

《美学的基本理论与北大的美学传统》 叶朗 19个笔记

◆ 正文

很多人说,中国文化是审美的文化、诗意的文化,中国哲学是审美的哲学、诗意的哲学。中国美学最大的特点,是和人生紧密结合,它渗透到我们民族精神的深处,因而对中国文化发展起到十分深刻的影响。

而冯友兰先生的突出贡献是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论。我刚才讲了,冯先生说我们中国传统哲学最有价值的理论是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论。

世界是无限的大,但是对于他来讲没有意义,只有这个办公室对他有意义

哲学和美学的意义就是要提升大家的人生境界,我们中国人非常强调这个境界,我刚才说从孔子开始形成人生境界的学说。

冯先生说:“我就好像一头老牛躺在那个地方,把过去吃下的东西吐出来咀嚼,其味无穷,其乐也无穷。古人所谓‘乐道’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乐道”,就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一种精神的享受。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这种体会,比如说你晚上看一本经典著作,你看到有一段特别精彩的东西,你就会感到非常激动,有一种喜悦,因为真理的光芒照耀到你的全身,这就是“乐道”。

一个人生活在北京大学这种环境和氛围中,会油然产生一种崇高感、一种历史感、一种使命感。

邓以蛰先生还为我们国家培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儿子,两弹元勋邓稼先。

为什么要强调朱光潜呢?因为朱先生更重视基础性的理论工作,重视美学和人生的联系,他突出了对意象的研究,这对我们把握中国美学宏观的方向很有意义。

意象、感兴、人生境界这三个核心概念都是中国美学的概念。意象就是我们讲的审美对象,美在意象;感兴相当于西方哲学家狄尔泰到迦达默尔所说的“体验”,就是审美感受,审美经验,简单地说就是美感;人生境界就是说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最终归结起来是提升人生境界。

季先生说那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比不上他故乡的小月亮,这并不是作为物理实在的月亮的不同,他那个心爱的小月亮不是一个物理的实在,而是一个情景相融的意象世界

刚才王恩哥院长讲话就引了唐代哲学家柳宗元的一句话“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说兰亭如果不碰到王羲之这些人去的话,那里的泉水、竹子就在山里面荒芜了,因为没有人来照亮它。

法国哲学家萨特有一段话有同样的意思,他说人是万物显示自己的手段。

德国的哲学家席勒也说过一句话,他说:“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

事物的显现是人的作品”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美学研究的全部内容,最后归结起来就是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使自己具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二百年前,哲学大师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开始他的哲学史的讲演的时候,曾经对他那个时代轻视精神生活的社会风气感慨万分。他说:“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种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

人就可能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的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