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

双手合十

搅动新闻界的张雪峰

“新闻无学”——我也如此认为。

我不认为新闻史属于新闻学,我认为研究某时期报纸、刊物的学问还是属于历史学。

而以编辑为基础的新闻写作,某种意义上依附于阅读主体。

个人更喜欢一手的表达,无论言语间是否有逻辑。

每个人的言语都有他独特的性格空间。某种角度上,每个人的表达也是不可能被转述成功,就像语言之间并不能实现完整意义的翻译。所有微妙的词汇、意象所隐含的文化、甚至被大脑把关所刻意丢失的弗洛伊德式错误,都构成一个人言语上的独特性、艺术性。

新闻编辑所做的转述,使原始素材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像蛋糕模子,割去了其所不需要的话语成分。

新闻客观主义,从不可能。

可能的只是编辑在表演一种水的端平。

记者则是更无趣的职业。

所有记者的光芒源于其所依附的媒体/人群。

梦想成为记者?深层而言,可能是向往为民疾呼,或者向往一种高层的交际平台。——以媒介作品链接人群,是记者本质的价值。

但就记者本身的工作来说,写稿是一件乏善可陈的工作。上级的意见远大于自己的写作偏好。

舆情分析则像传媒版的金融研报。对资金流动而言,显然是金融研报具有更直接的参考价值。

传播学则有社会学和哲学的面向。尽管大部分由缘西学,但思索传播的意义正如思索存在的意义一般令人着迷。

计算传播则随数据分析的发展而变得热门。

文本分析看起来最适合做数据新闻。

总之就新闻学而言,张雪峰说的也没错,自媒体横行的年代,普通家庭,想要稳定而高于平均的就业前景,新闻学与不学有何所谓?类似岗位已充斥了各类小语种、文学、甚至其他风马牛不相及专业的同学,做好了,也风生水起。在校学4年编辑写稿,不如直接到媒体实践体会。

而我也不喜欢枯燥、无用又反复的文字工作,追问意义的传播学多少把我从乏味的新闻中捞起,它像幻觉菇子般令我迷醉。

但反思专业选择,人类学、文学、社会学、哲学未尝不能带来相似体验。

当然,新闻传播属于就业前景看起来较好的一种。

可能文科生做选择(法律专业除外),唯一能选的是学校的风水吧。